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重的時候,朱元璋的兒子們最擔心的就是誰來繼承皇位。
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。按理說,就算太子朱標死了,他也總可以在剩下的幾個兒子中挑出幾個來,但出人意料的是,朱元璋竟然超越了自己的兒子,立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太子。
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和長子朱標。在古代,他一直很重視長子。
所以從小對他自然就有所期待。朱標出生的時候,朱元璋還不是皇帝,但盡管如此,朱元璋還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在教導他。
朱標也很爭強好勝,因為從小熟讀儒家,所以為人善良謙遜,是個完美的好兄弟。
弟弟之間有時會有矛盾,都是朱彪出面調解解決,所以在幾個兄弟中,朱彪的威信一直很高。
朱元璋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兒子,所以隨著朱彪的長大,朱元璋對他更加照顧。后來,朱元璋成了吳王和那時候的朱標也不過才10歲,但是朱元璋毫不猶豫地把他立為了世子。.
當時,許多大臣建議洪武元年,朱元璋稱帝,朱標又被連夜立為了太子,設立朱標為中書令,朱元璋很不高興。由此可見,朱元璋對這個兒子是非常照顧的。
雖然朱彪被朱元璋保護的很好,但難得的是朱彪的脾氣并不壞。成年后,他一直勤勤懇懇地幫助朱元璋處理政治事務,他的很多建議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饋。
然而遺憾的是,還沒等朱標坐上皇帝之位,他就因病去世了。
當時朱元璋想遷都Xi,于是朱標奉命出巡。但是,他回來后,又染上了感冒,沒過多久就死了。
朱元璋因朱標之死而深受其害。同時,整個滿清王朝面臨一個太子薨了,那么接替太子的人選到底選誰呢?.問題
除了朱彪,馬皇后還有兩個兒子。按照王位繼承制度,這兩個兒子應該是次佳人選。
然而,只要我們了解了馬皇后剩下的這兩個兒子,就能知道朱元璋為什么不選他們了。
老二朱尚原本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,長大后卻誤入歧途。除了缺乏仁義之外,他甚至還變得放蕩不羈。
后來,朱商被封為秦王,去了Xi安藩。當時,朱元璋告訴朱商:“如今天下平定,百姓安居樂業,如果有不必要的工事就不要勞苦百姓了,都停了吧?!?/strong>
但此時天高皇帝遠的朱商,根本不在乎朱元璋怎么說。反而一直在構筑防御工事,浪費人民的錢,讓人民怨聲載道。這件事傳到朱元璋耳朵里后,朱元璋一直對朱商極為不滿。
朱,的第三個兒子,不能做皇帝的候選人。朱性情殘暴,更是惡貫滿盈。他喜歡罵人。他曾經無緣無故鞭打他的廚師,后來又多次以車劈人的方式懲罰人。
這個兒子的殘忍是刻在骨子里的,朱元璋訓斥了他很多次,要不是朱標多次回護,恐怕朱棡的藩位早就被廢了。.
所以,朱元璋看不上這兩個兒子的眼是可以理解的,這兩個兒子遠遠不如朱彪。
所以既然第二個和第三個都被排除了,在大多數人的眼中,還有另一個最佳人選,那就是朱迪。
朱迪能打能吃苦耐勞。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,朱迪也是他特別依賴的一個。朱迪奉命守衛邊疆,數次擊退敵軍。
后來,朱元璋干脆直接下令,軍中的事務除了啟奏朝廷之后,還要另外啟奏燕王朱棣。
朱迪在朝鮮打了很多年仗,有很多老部下,威望很高。他做太子的時候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實力,在朝中也很有勢力。
所以,除了太子,朱迪無疑是儲君的好人選,但令人驚訝的是,朱元璋跳過了他優秀的兒子,選擇了他的孫子朱允炆為太子。
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事實上,在一開始,王子的候選人不是朱迪。
首先,朱迪是嬪妃之子,他的次子和其他人都還活著,所以朱迪的話是沒有道理的。當然,很多人說小妾不是什么大事,提起他的生母就夠了。
但是馬皇后仍然很好。
,也并沒有犯錯,萬沒有無故廢后的道理。朱元璋也曾在朝堂上試探過口風,但是他話剛一出,就遭到了一個老臣的激烈反對。
這個老臣表示,倘若跳過朱樉、朱棡封了朱棣,恐怕會引起二人的不滿,到時候怕是會給朝堂帶來腥風血雨。
朱元璋思考了一番后覺得很有道理,于是放棄了立朱棣為太子的想法。
那么既然如此優秀的朱棣都不行,其他兒子就更不用說了,于是兒子中實在沒有了人選,朱元璋就把目光轉向了自己的孫子中。
太子朱標一共有5個兒子,2個嫡子,3個庶子,除去兩個最年幼的孩子,就剩下嫡長子朱雄英、嫡次子朱允熥,庶長子朱允炆。
朱雄英早年因病逝世,嫡子就只剩下了朱允熥,朱允熥是太子妃常氏所生,作為目前的嫡長子,按理說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了。
但是朱元璋還是放棄了朱允熥,這其中自然有他的考量。
首先,朱允熥的母親常氏是藍玉的女兒,藍玉在朝中的地位非同凡響,他在朝中暗中培養了一批勢力,早就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憚。
再加上藍玉為人十分囂張,這讓朱元璋對他早就不滿,所以受到藍玉的影響,朱允熥其實并不是很得朱元璋的喜愛。
其次,也是最重要的原因,那時候常氏早已逝世,作為側妃的呂氏被扶正了,呂氏是朱允炆的母親,朱允炆一下子子憑母貴成了嫡子。
這么一看,朱元璋選了朱允炆就一下說得通了。
朱允炆聰明好學,重要的是,他繼承了他父親的仁義,頗有治國之才。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后,朱元璋就開始為他鋪設道路了。
越過兒子們封孫子為太子,必然會引起他們的不滿,甚至重則可能會引起叛亂,所以朱元璋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的發生,想出了一個辦法。
人們都說“皇家無情”,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,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,竟然狠心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打發到了邊境。
朱元璋告訴朱允炆:“我把抵御胡虜的大任都托付給諸王了,邊境安穩,你可以放心了?!?/strong>
于是朱允炆反問:“諸王可以平胡虜,那么倘若諸王生變,誰來平定他們呢?”
這句話問的朱元璋啞口無言,于是他反問朱允炆:“你覺得呢?”
朱允炆回答:“我會以禮相待,以德服人,如果他們還要叛亂那就削地,再不行就削位,實在沒辦法就舉兵討伐?!?/strong>
面對朱允炆的回答,朱元璋挑不出錯處來,因為換成他自己,也沒有了更好的方式。
洪武三十一年,朱允炆順利即位,只是誰也沒想到,這個向來寬厚仁義的朱允炆,竟然用雷霆手段開始清理藩王。
當時朱允炆問翰林學士黃子澄:“如今諸王擁兵自重,倘若他們要生變,那怎么辦呢?”
黃子澄也是個狠角色,他能官至翰林學士,就說明他很會揣測圣意,朱允炆的這個問題,并不是真的在咨詢他的意見,只是需要他一個肯定答復而已。
于是黃子澄回答:“漢朝七國叛亂,讓朝代滅亡了,諸王手中各有重兵,一旦發生叛亂,恐怕無法抵抗?!?/strong>
這句話可謂說到了朱允炆的心坎里了,隨后朱允炆開始了削藩ZC。
作為一個皇帝來講,為了防止打草驚蛇,第一個要下手的必定是實力最強的藩王,也就是當時朱標去世時呼聲最高的朱棣。
然而,黃子澄上奏折給朱允炆表示:“齊王、周王、湘王等人早就有了不法行為,師出有名,而周王又是與朱棣一母同胞的兄弟,是朱棣的左右手,先削周王,也等于斷了朱棣的臂膀?!?/strong>
就這樣,朱允炆一個接一個地將自己的叔叔們奪權流放,把朝堂上搞得人心惶惶,他的這一行為,也開始引起了朱棣的不滿,直到朱棣也被流放后,這徹底讓他爆發了。
如果我們站在朱棣的角度看,就能明白朱棣為什么會委屈了:
你朱允炆已經當上了皇帝,這樣還不知足,竟然連守在邊境的王爺們最后一點生路也不給,我常年為朝征戰,憑什么最后要得到這種結局呢?
建文元年,朱棣帶著自己早就準備好的兵馬,打著“清君側”的名義,一聲令下就攻進了南京城。
雖然朱棣進城之初只有10萬的兵力,與南京城的常備軍差了好幾倍。
但是朱棣常年領兵在外,他不但有出色領兵征戰的能力,在軍中還有很高的威望,這絕不是“柔弱書生般”的朱允炆可比的。
這場仗一打就是三年,越往后打,朱允炆的短板就漸漸漏了出來,而朱棣的軍隊也在慢慢壯大,極大地反差導致朱允炆節節敗退。
朱允炆立即送了和談書給了朱棣,想要割地了事,但是被朱棣拒絕了,此時朱棣已經一只腳踏上了皇位,誰還會稀罕那點割地呢?
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。
朱棣最后攻進皇宮中時,宮墻內起了一場大火,等到大火撲滅,只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的尸體,這些尸體早已燒得焦糊無法辨認,里面到底有沒有朱允炆,沒有人知道。
這場皇位爭奪戰隨著朱允炆的失敗落下了帷幕,其實縱觀朱允炆的削藩ZC,倘若他不這么急功近利的話,也許朱棣根本就沒想篡位。
諸王不被削藩,朱棣就找不到借口起兵,退一萬步講,哪怕朱棣真的早就抱有謀逆之心,倘若他師出無名,他是絕不會妄動的。
等到幾年后朱棣找到機會了,朱允炆的位子也差不多坐穩了,總之不管哪一種可能性,只要他不急功近利,他的也許就是另一種結局了。
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,分別是長子朱標、次子朱樉、三子朱棡、四子朱棣、五子朱橚、六子朱楨、七子朱榑、八子朱梓、九子朱杞、十子朱檀、十一子朱椿、十二子朱柏、十三子朱桂、十四子朱柍、十五子朱......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 puzdycom@126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